药房收银台前,王阿姨握着医保卡的手突然停住——同样的三黄片,现金支付仅需18元,刷医保卡却要26元。这张印着“国家医疗保障”字样的小卡片,在此刻显露出令人费解的双重标价。这种价差现象并非个案,某连锁药店内部流出的价目表显示,112种常用药品存在医保价格上浮情况,其中清热解毒类药品价差率最高达44%。当治病救人的药品变成精算师笔下的数字游戏,我们不得不追问:谁在收割老百姓的医保基金?
深入调查发现,这种价差源于医保定点药店的“两套价格系统”。根据现行政策,医保结算价采用省级招标采购价,而现金交易则执行市场调节价。某药企销售总监透露:“招标价包含15%的渠道维护费,这部分成本最终转嫁到医保基金。”更隐蔽的是“替换销售”手法:当顾客使用医保卡时,店员会优先推荐高价联动品种。一位离职店长举例说明:“18元的传统三黄片放在货架底层,26元的‘精制型’则摆在医保刷卡机旁边。”
这笔看似微小的价差,在宏观层面形成惊人流失。某省医保局审计报告显示,2022年因药品价差导致的基金多支付达3.7亿元,相当于12万城乡居民一年的参保费用。精算模型表明,若参保人全部选择现金购药,医保基金年度结余可增加8%。但这种假设并不现实——慢性病患者老李的账本道出真相:“我每月药费687元,不用医保根本吃不消。”这种刚性需求,恰恰成为部分药企抬高医保价格的底气。
深圳医保局试点推出的“智慧比价系统”或许指明方向:参保人扫码即可查看药品的全渠道价格,价差超过10%的品种自动触发预警。更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重构利益分配——浙江正在推行的“医保支付标准与市场价联动机制”,要求药企申报价格不得高于主流电商平台售价的105%。当某三甲医院药学部主任演示如何用18元现金价反向追溯26元医保价的形成路径时,投影仪光束里漂浮的灰尘,恰似这个灰色地带的具象化呈现。
站在药店玻璃门外的阳光下,王阿姨最终选择了现金支付。这个决定背后,是无数中国人在医疗消费中的精打细算。当医保卡与现金的价差从个别现象演变为系统性漏洞时,需要的不仅是消费者的火眼金睛,更是整个医疗支付体系的刮骨疗毒。那些消失在价差里的医保基金,本该化作病床前的点滴、手术台上的无影灯、以及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