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机墨盒加粉三次重复使用""办公桌椅平均使用年限达12年""差旅标准冻结在2016年水平"——某省级事业单位财务处长展示的这份《经费使用台账》,揭示出当前行政事业单位普遍面临的运转困境。据财政部最新调研数据显示,全国超过73%的市级部门2023年公用经费较2019年下降超30%,而同期工作任务量却平均增长45%,收支剪刀差持续扩大。
压减红线下的生存现状
东部某市环保局不得不将水质监测频次从每周3次缩减为每月1次,西部县区学校已连续两年取消实验室耗材采购。更严峻的是,部分地区出现"保人头费还是保项目经费"的两难选择:中部某农业县382个财政供养人员中,已有27%的岗位依靠上级专项转移支付发放工资。一位要求匿名的卫健委官员透露:"疫情防控期间建设的PCR实验室,现在因无力支付24万元/年的维护费面临关停。"
倒逼改革的破冰尝试
浙江率先探索的"公务仓"制度已盘活闲置资产超5亿元,江苏省通过"数字政务中台"建设节省系统运维费用60%。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建议借鉴日本"行政事业刷新"经验,建立经费使用效能第三方评估机制。值得注意的是,广东佛山某街道办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运营便民服务中心,不仅实现财政零投入,年创收反哺民生支出达120万元。
当某县财政局会议室里,工作人员第五次驳回教育局的空调更换申请时,墙上"节用裕民"的标语在盛夏高温中显得格外醒目。这场贯穿政府运行毛细血管的"效能革命",或许正是深化治理体系改革的契机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