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警方冲进那间位于城中村的"科技公司"时,服务器屏幕上跳动的数字令人触目惊心——短短三个月内,这个仅有5人的团伙非法获取并倒卖了368万条公民个人信息。这起近期破获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撕开了黑灰产领域的冰山一角。
犯罪团伙的作案手法令人咋舌。他们先以"市场调研"名义购买部分真实数据,再通过AI换脸技术生成虚拟身份证照片,最后用"撞库"软件攻击各类App接口。警方查获的账单显示,这些数据被明码标价:普通手机号每条0.3元,含银行卡信息的"料子"卖到8元,而完整的"四大件"(身份证正反面+手持照+银行卡)在黑市高达50元。
更令人震惊的是下游产业链。这些数据主要流向三类买家:网贷公司用于暴力催收,医美机构进行"精准营销",甚至有不法分子用于注册空壳公司洗钱。专案组负责人透露,该团伙开发的"数据清洗"软件能自动筛出老年群体信息,专门提供给保健品诈骗集团。
案件侦破过程中,技术人员发现犯罪团伙使用区块链技术分散存储数据,每笔交易都用虚拟货币结算。这种"去中心化"的犯罪模式,给取证工作带来极大挑战。值得关注的是,该案主犯竟是从某大数据公司离职的技术总监,他供述行业内部存在"数据采购返点"潜规则。
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此类案件量刑明显加重——主犯最高面临七年有期徒刑。警方提醒,当接到能准确说出你个人信息的陌生来电时,请立即挂断并报警。这场没有硝烟的数据保卫战,需要每个公民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