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疑惑:明明感觉温度计显示超过40℃,为什么气象台发布的最高气温只有38℃?近日中央气象台预报显示,河北南部、黄淮、江汉等地将迎来持续性高温天气,这一疑问再次引发热议。中国气象局权威专家朱定真对此作出专业解读,揭示了气象数据采集的标准化流程与公众体感温度差异的深层原因。
气象部门发布的气温数据并非随意测量而来,而是严格遵守世界气象组织的规范标准。专业测量通过放置在草坪上的百叶箱完成,这个白色木质箱体距离地面1.5米,周围开阔无遮挡,内部温度计避免了阳光直射和地面辐射的影响。这种全球统一的测量方法确保了不同地区、国家之间气温数据的可比性,为气候研究和灾害预警提供了科学依据。
城市中不同位置的温度存在显著差异。水泥路面和柏油马路在阳光直射下,1.5米高度的温度可能比百叶箱测得值高出4-5℃。这就是为什么市民用非专业设备测量时,常常出现50℃的极端读数,而官方预报却显示38℃的"温差"现象。气象工作者不会刻意压低预报数值,相反预报准确率直接关系到专业人员的考核评分,预报38℃但实际达到40℃以上将被判定为预测失误。
体感温度与实际气温的差异还源于多种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湿度对体感影响尤为显著,当气温达到33℃且相对湿度80%时,人体就会感到极度闷热不适。风力、气压等气象要素,以及个人体质、衣着颜色、活动强度甚至情绪状态,都会造成不同人群对同一气温的不同感受。这种主观体验的差异性,使得公众常常感觉"实际比预报热得多"。
面对公众需求的变化,气象服务正在向精细化方向发展。未来预报或将增加体感温度指标,并详细解读不同温度区间对人体健康、农业生产、能源供应等各领域的具体影响。国家疾控局与中国气象局已联合推出首个国家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体系,将高温相关疾病风险分为5个等级,为公众提供更具针对性的防护建议。
江苏省气象部门提醒,新一轮高温天气即将来袭,大部分城市最高气温将超过35℃。建议民众及时补充水分,尽量避免高温时段户外活动,采取有效防暑降温措施。随着气象服务的不断完善,公众将获得更加精准、实用的高温防护信息,科学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