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母亲拍摄的监控视频在社交媒体发布仅3小时即被下架,平台给出的理由是"涉及未成年人隐私保护"。这段关键影像清晰记录了幼儿园教师李某强行搂抱亲吻5岁男童的全过程,画面中孩子多次表现出抗拒姿态。下架事件引发舆论对未成年人维权取证难的广泛讨论。
"视频打码处理后仍被判定违规。"男孩母亲张女士向记者展示平台通知截图,系统以《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九条为依据删除内容。法律专家指出,该条款本意为防止未成年人隐私被恶意传播,但实践中常被扩大化解释,反而导致维权家长陷入"举证不能"的困境。
证据保全面临技术门槛。记者实测发现,原始监控视频若未经专业软件处理,直接上传确实会被AI审核系统拦截。有维权家长组成互助小组,分享如何通过分帧截图、局部模糊等技巧规避审核。但北京互联网法院法官提醒,过度剪辑可能影响证据效力,建议通过公证处固定电子证据。
教育专家呼吁建立第三方存证机制。中国政法大学未成年人事务研究中心提议,校园监控应接入区块链存证系统,既保障影像真实完整,又确保敏感内容不被滥用。目前已有深圳部分幼儿园试点"阳光守护"平台,维权家长可凭警方证明调阅加密存储的原始录像。
这场风波折射出未成年人保护的复杂平衡。平台内容审核负责人坦言:"我们必须在保护孩子隐私与支持维权间找到精确临界点。"随着《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实施,如何既守护儿童权益又不阻碍正当维权,成为立法与司法实践亟待解决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