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酷暑时节,总有不少网友质疑:"明明感觉都快热晕了,为什么天气预报才报38℃?气象部门是不是在压低温度数值?"针对这一持续存在的疑问,中国气象局近期再次作出专业回应,揭开了气温预报背后的科学标准与管理机制。
气象观测有着严格的国际规范。根据世界气象组织规定,气温测量必须在距地面1.5米高的白色百叶箱内进行,箱体四周要保持通风,避免阳光直射和地面热辐射影响。这种标准化测量方法能确保全球数据可比性,任何国家的气象机构都不能擅自更改测量标准。
城市中的"微环境"会导致体感温度差异显著。停放在露天场的汽车仪表盘可能显示50℃,柏油路面温度可能高达60℃,但这些都不符合国际气象观测标准。气象专家解释说:"就像不能用厨房温度计代替医用体温计一样,不同位置的温度测量结果没有可比性。"
预报准确率是气象部门的"生命线"。我国实行严格的天气预报质量考核制度,每日都会对前一天的预报进行误差分析。若预报38℃而实际达到40℃,这将被记为预报失误。"预报员没有任何动机压低温度,相反,准确预警极端高温是他们最重要的职责。"国家级首席预报员强调。
现代气象服务正在向精细化发展。除了公布标准气温数据外,多地气象部门已开始提供体感温度指数、紫外线指数等衍生指标。上海等城市试点推出了"街道级"高温预报,针对不同下垫面环境给出差异化的温度参考,帮助市民更准确地理解周边环境的实际热力状况。
气象与卫健部门提醒公众,无论预报温度如何变化,在高温橙色及以上预警发布时,都应采取必要的防暑降温措施。特别要关注老人、儿童等敏感人群的健康状态,科学认识温度数据的专业含义,避免因误读预报而忽视防暑工作。